文/賴國隆
人到中年的王老闆,平日忙於經商,經常與朋友應酬喝酒,很少注意自己的健康。某日與朋友共進晚餐(有海鮮、肉類、啤酒等佳餚)後,當天夜裡,右腳大拇趾關節突然紅、腫、熱、痛,劇痛到不能走路;被家人緊急送至急診室診斷為「痛風關節炎」,經投予藥物治療後,病情已快速獲得改善。
「痛風」是指尿酸結晶進入關節腔中,所引發的急性發炎。目前台灣成年男性痛風發生率高達3.3%,且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漸增,尤其停經後的女性更明顯。
痛風的發生和高尿酸血症具有密切關係,即血中尿酸濃度越高,越易發生痛風;尿酸是普林代謝的最終產物,由於人類缺乏分解尿酸的酵素,因此會存在高尿酸血症的問題。
臨床上對高尿酸血症的定義是:「男性的空腹血清尿酸濃度大於7mg/dl,停經前女性的空腹血清尿酸濃度大於6mg/dl」。大多數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因為腎臟排泄尿酸減少所致,少數是因為尿酸產生過多所引起。
痛風發作的因素,除了血清尿酸值外,包括體質遺傳、使用利尿劑及大量飲酒等。急性痛風發作通常會侵犯下肢單一關節或關節旁組織,尤其是大腳趾的蹠趾關節、踝關節或膝關節。發炎的關節會呈現紅、腫、熱、痛的反應,部份病人還會合併發燒現象,故容易被誤診為蜂窩組織炎或細菌性關節炎。
痛風如果未受到良好的控制,長年下來將會因尿酸鹽沈積而在關節、皮下組織、耳輪及內臟形成痛風石。
另外,因為尿酸是尿路結石常見的成份,所以痛風患者因尿酸而產生尿路結石的發生率高達10%至20%,造成的影響是,腎臟可能因此受損,嚴重者甚至必須終身洗腎。
痛風急性發作的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抗炎劑、秋水仙素及短期使用類固醇等。若僅有1、2處大關節發炎,或因其他疾病而無法使用口服藥物時,可考慮實行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但無論如何,一旦急性發作消退之後,仍應規則治療,以預防痛風復發,所使用的藥物包括降尿酸藥物、秋水仙素,必要時,可給予短時間非類固醇抗發炎劑。
痛風患者的飲食,宜採用低普林飲食,並避免食用動物內臟、魚、貝、酵母、黃豆、香腸等高普林食物;保健方法包括:限制飲酒量,每天要喝充足的水,肥胖者須減重,避免過度運動受傷,減少工作壓力,避免濕冷環境,如此一來就能遠離痛風。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oct/9/today-health1.htm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飲食不節制 痛風一來動不了
標籤: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