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08.02.17 02:53 am
近年許多國家快速發展,而美國則出了很多狀況;因此不少人認為美國即將或已經沒落,其領導世界的地位將被取代。去年我國對東協的出口超過對美出口,又有人藉此說,美國市場已較不重要甚至快速消失。全球化的發展確使美國不再像以往那樣重要乃至獨大,然而美國仍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國家和市場,而且有其獨特的地位,若輕率地以為美國或被取代甚至消失,則在政策和事業經營上可能都會犯大錯。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到全球的一半,經濟軍事力量獨霸全球;如今美國雖已沒有這種主導世界的能力,其GDP仍占全球的三成,還是第一大國,軍事及其他力量也多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我們切不可輕忽美國的重要性。台灣有句俗話:「三個暴發戶比不過一個敗家子」,意思是說原本家大業大的家族,即使在敗家子手中逐漸沒落,擁有的財富仍可能高於三個暴發戶,但人們常誤以為暴發戶較有錢。何況美國尚未敗家,以先進國家而言,美國過去十多年的經濟成長率仍算甚高,只是不像新興國家那麼高,而使美國領先其他國家的倍數減少而已。
這種國際差距的縮小乃是全球化所造成。以後許多國家不務經濟發展或不願加入國際經貿合作,使其所得長期偏低。近20年這些國家已懂得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現成的技術,也懂得利用其工資和地價等成本較低的優勢來搶高所得國家的產業,其生產得以快速成長。換言之,他們快速成長的主要動力,正是他們比較落後;一旦所得更接近已開發國家,成長的動力就很可能大幅縮減。我們若因許多國家快速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就以為這些國家將超越美國,道理上是不充分的。
即使未來很多國家的每人所得或總所得追上美國,美國不再獨大或最大,也沒有國家能取代美國過去幾十年獨大的地位。假設各國的每人所得都發展到一樣高,人口最多的國家不管是中國或印度,也只能占約全球1/6的所得;既比不上當年占一半的美國,也比不上現在占三成的美國。更何況這些開發中國家的每人所得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比美國低很多。
許多人誤以為美國會被取代且不再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如上述,將過去幾年的成長趨勢推論到長期的未來,而未考慮未來成長條件的改變;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資料的錯誤解讀。例如近幾年東亞各國的總貿易量及彼此之間的貿易都比美國貿易成長更快,有人就認為這表示美國不重要了。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化的例子來說明這種想法的錯誤。
假若筆記型電腦從頭到尾都在我國生產而不假手中國大陸,並以每台100美元賣到美國;則我國與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筆記型電腦貿易額,分別為100和0元。若我國改將70元的零組件出口到中國大陸,組成的成品仍以100元賣去美國;則我國對美國出口減少100元,對大陸出口增加70元,而大陸對美國出口則為100元。於是從貿易量來看,美國對我國的進口變得不如大陸重要甚至消失,美國在全球貿易額所占的比重也相對降低。如果我們把40元的零組件改在越南生產,運回台灣加工成70元的零組件再運去中國大陸組裝,則東亞間的貿易又要再增加40元而顯得更重要。明明都是在東亞生產一台電腦賣去美國,卻因為把生產鏈分散到各國,竟然使東亞變得更重要,美國變成不重要;這看法顯然不正確。
簡單地說,原料零組件在國際間每次移動,就被計入貿易統計一次,因此生產鏈在國際間做更細的分工,上游原料零組件就在國際多次移動,而被重複計算多次。近年來東亞各國間分工愈來愈細,各國間八、九成的貿易是原料零組件;因此東亞間之貿易及東亞各國的重要性就由於重複計算而被誇大。
事實上東亞國家間的大量貿易,大部分只是為最後出口到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做準備。一旦美國不買,減少的不只是對美國的出口,東亞間零組件的貿易將減少更多。我們若不了解最終需求主要還是來自美國,就可能不了解為何大家仍那麼擔心美國不景氣,也不知道很多產品該依美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偏好去研發設計。東亞確已比以前重要,但豈可輕率貶低美國的重要性。
【2008/02/17 經濟日報】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三個暴發戶比不過一個敗家子
標籤:
理財news短期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