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今周刊〉「買郭台銘一定賺」神話破滅

市場看空鴻海的三大疑慮

2007 / 12 / 21 星期五 18:59



近來國內股市急速修正,其中鴻海集團股票跌幅最深,十一月至今市值就蒸發八千億元。列舉看壞鴻海的理由,其中以鴻海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被競爭者模仿,讓企業陷入成長瓶頸,應是最關鍵的因素。



近來國內股市急速修正,其中又以鴻海集團股票跌幅最深,從十一月迄今,鴻海集團包括鴻海、鴻準、富士康及群創等公司,市值就蒸發掉八千多億元,很多過去相信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的「買鴻海股票一定會賺錢」的投資人,如今內心似乎也不由得開始產生疑惑。



■疑慮一:商業模式被複製



若列舉市場對鴻海的疑慮,應該可以歸納為三大因素。首先,鴻海集團過去領先的商業模式,如今已有被外界模仿的現象,而且包括富士康、群創、鴻海及鴻準等集團四大金剛,都有類似的挑戰者出現,即使同業未來不見得能夠複製成功,但已對鴻海造成壓力。



例如,近來因為與富士康打侵權官司而出名的比亞迪,早期從電池起家,逐步建立手機生產技術,並鎖定富士康為目標,打進諾基亞成為富士康之外的第二大供應商。比亞迪的商業模式非常接近富士康,甚至用整批挖角的方式學習複製,這也是後來富士康對其進行強烈反擊,並以訴訟案全面對抗的關鍵。由於近來比亞迪正進行手機部門的切割分拆上市,訴訟結果如何,也將是比亞迪要面對的最大風險。



至於在群創部分,群創整合上游面板、關鍵零組件及下游監視器、電視的作法,在過去面板產能過剩時,群創模式創造了一個成功的奇蹟,不過,許多類似群創的整合商業模式,如今也一一出現,例如友達與佳世達、奇美與冠捷,甚至華映與唯冠等,都已結盟為類似群創的模式,也讓群創的領先優勢似乎不再明顯。



至於鴻海本身,過去從模具、機殼、零組件到組裝製造等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模式,再加上不斷地進行橫向購併,造就鴻海帝國無人能及的版圖,不僅把全球其他EMS(電子組裝製造)大廠逼到牆角,也讓國內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廠商都同樣感受到競爭壓力。



不過,鴻海成功的模式,如今也成為許多EMS及ODM業者競相模仿的對象。例如在EMS廠部分,早期曾遙遙領先鴻海的偉創力,前年龍頭地位被鴻海超越後,似乎也開始學習鴻海的優點,包括收購旭電(Solectron),擴大生產規模,另外也收購華宇電腦的筆記型電腦生產線,還入股驅動IC設計公司聯合聚晶,這些購併及整合動作,無一不是針對鴻海而來。



去年偉創力的營收為一八八億美元,旭電為一一五億美元,兩者加起來約為三○三億美元,仍落後鴻海的三八五億美元,不過,偉創力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兩方的整合,希望能夠從鴻海手中再度搶回EMS的龍頭地位。



在ODM部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近幾年開始積極進行購併動作的華碩。華碩預計明年分家後的組織,分成品牌的華碩,以及代工的和碩及永碩,而後兩家公司的規畫,基本上與鴻海及鴻準的分工有些類似,華碩內部主管甚至不諱言,這個規畫基本上就是衝著鴻海來的。



未來將擔任華碩品牌公司總經理的沈振來也說,雖然和碩目前在上下游整合上還落後鴻海,製造實力也輸給廣達,但和碩擁有很強的研發設計能力,在開發新機種的速度上較為有利,因此,未來和碩具有實力站穩老二的位置。同時,和碩未來將朝垂直整合發展,並朝機殼、連接器、散熱模組及印刷電路板等方向前進,這些都是在彌補過去華碩與鴻海兩大集團的差距。



除此之外,廣達、仁寶、佳世達、緯創等公司,近年來也積極進行垂直及水平整合,並展開購併行動快速增加產品領域,似乎都顯示了同一個趨勢,那就是所有公司都向鴻海「傾斜」。



■疑慮二:成長動能待突破



第二個因素,則是鴻海已開始面臨成長極限的挑戰。至今年十一月為止,鴻海已是營收上兆元的公司,這是國內企業一項新紀錄,若再加上集團其他企業的營收,鴻海集團今年可以成為營收近兩兆元的企業,這項紀錄已超越任何對手。換句話說,鴻海不僅是台灣第一,在全世界EMS產業中也穩居龍頭,前面已沒有對手,對手就是它自己。



但是,過去鴻海每年成長三成的動能,還能持續嗎?若看看過去鴻海成功的因素,是利用了中國極佳的成本結構,加上極強的管理能力,造就了鴻海帝國,但若以鴻海的營業費用率已降到一.九七%來算,這樣的數字似乎已不容易再降,但明年又要面對中國實施新勞動合同法,以及包括像企所稅新制和獲利匯回須扣一○%所得稅等問題,對於在中國投資最大、員工數目最多的鴻海將首當其衝,生產成本勢必增加,而這又是鴻海過去最為成功的部分。



■疑慮三:強人交棒投資人緊張



至於第三個問題,也是很多投資人最關心的,就是郭台銘已多次強調,他將在明年交棒。雖然已有很多跡象顯示,向來強勢領導的郭台銘,不可能立即退下來,比較可能是由事業部負責人集體領導,但由於時間已愈來愈逼近,大家愈是擔心,郭台銘一旦退下來,對鴻海集團將是不利的影響。



若對比郭台銘與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的交棒,台塑集團的運作更多是靠制度的運作,但鴻海似乎仍是強人領導,大部分決策都得由郭台銘拍板,而且,台塑的世代交替醞釀了五、六年,七人小組陸續浮出台面;但鴻海的交棒一直無聲無息,對於接班人是誰,名單更是每次猜的都不一樣,沒有漸進式的布局,也看不出一個交棒後的輪廓,也是造成外界疑慮的關鍵因素。



在這三個因素中,又以第一個因素最為關鍵,尤其是鴻海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已被同業全面模仿,未來競爭者到底將瓜分掉多少鴻海的市占,將是鴻海要面對的最大挑戰。



也因為這些擔心,目前台面上的現象就更加值得重視。其中,鴻海的本夢比逐漸修正為本益比,過去靠高股價強力支撐的員工分紅誘因,明年起員工分紅費用化開始實施,神話即將落入凡間,鴻海也要與其他公司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一起爭取稀有的人才資源。



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幾年,外資一直都是持續買超鴻海,靠著外資持有鴻海五至六成,加上郭台銘個人持有兩成左右,讓鴻海股票的籌碼穩定,流通在外股數不多,也形成了鴻海集團的高本益比現象,但最近外資拚命賣超鴻海,一旦籌碼鬆動,影響將不能小看。



當然,不管鴻海股價如何下滑,鴻海仍是一家體質良好、競爭力超強的企業。以集團中的旗艦鴻海公司為例,最近三年每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都在十元以上,若以今年EPS十二元計算,目前股價的本益比已跌至十五,若以明年EPS十四元至十五元估算,更已下滑到近十二倍,此時股價大幅修正,或許也正是投資價值浮現的時刻。更重要的是,過去鴻海的表現屢屢超越外界預期,而且當外界愈看壞的時候,郭台銘就愈要展現個人意志力,讓外界跌破眼鏡,此次鴻海陷入歷來最大的考驗,郭台銘能否展現魄力,可能是現在許多投資人最期待的一件事了。